学术交流

【恒兴大讲堂】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(二)

来源:恒兴医药

原创内容 欢迎转载


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


好久不见!还记得上一篇的内容吗?不记得的赶紧去上一篇补补课吧,我们很快马上就要开始新的内容啦!

上一次我们讲到什么是药代动力学(DMPK),DMPK是一门研究药物分子在体内的存续和转化,及其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学科。换个角度说:是研究absorption(吸收)distribution(分布)metabolism(代谢)excretion(排泄) 四个过程的。

吸收

“吸收”指的是从血管外途径给药后,药物分子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。对“吸收”过程的描述,可分为“吸收速率”(理论上,以吸收速率常数Ka来表述)和“吸收程度” (理论上,以吸收比率Fa来表述)。注意:吸收不等于生物利用度(过于扩大化的理解),也不等于药物渗透(过于狭窄的理解)!其它的与吸收相关的参数/特性:生物利用度(F)、溶解性、渗透性。

药物最终的生物利用度,由药物的溶解、渗透、首过效应等诸多因素共同形成,可以如下公式表示: 

       F = (溶解比例) * (渗透比例) * (1-首过效应)

其中,吸收比率Fa = (溶解比例) * (渗透比例) ;而通常:(1-首过效应) ≈ (1-肝首过效应) = (1-Eh)。药物制剂主要以改变溶解性的方式对F产生影响,某些情况下(较少)也可以通过改变渗透性的方式产生影响。


注意: 

1)药物分子要被溶解后才能被吸收;但溶解后的状态也极大地影响着吸收效率(分子状态比离子状态的跨细胞扩散效率高)。

2)生物利用度高,吸收比率一定高;生物利用度低,吸收比率不一定低(与制剂水平和给药剂量有很大关系)。

口服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——小肠

2-1.jpg

小肠盘曲在腹腔内,全长4-6米,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,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,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,称微绒毛。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、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~3000根微绒毛,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,达到200平方米左右。另外,药物在小肠的驻留时间(residence time)长达3-5小时。尽管单位面积时间内的药物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可能有限,但巨大的吸收面积和较长的驻留时间可极大地提高药物的吸收比率。

药物渗透的机制

2-2.png
2-3.png

药物分子在肠道渗透的四种方式(机制):跨细胞被动扩散(transcellular passive diffusion)、细胞旁被动扩散(paracellular  passive diffusion)、主动载体运输 (active carrier-mediated transport)、促进载体扩散 (facilitated carrier-mediated diffusion)。前两种机制具有广泛性和较强的规律性,而后两种机制具有选择性。脂溶性强的分子(经验值:LogP>2),易通过跨细胞被动扩散来渗透;体积小的分子(经验值:MW<200),易通过细胞旁被动扩散来渗透。

分布

药物分子被吸收进循环系统中后,将由动脉系统带至毛细血管,人身体有约100根毛细血管。在毛细血管处,血管内的物质与组织液中的物质(包括药物分子)进行充分的交换。

一般认为,MW< 1000 Da的物质可非常轻易地穿透血管壁,而分子量接近于或超过60KD的物质就非常难以透过血管壁了。几种可与药物分子结合的血浆蛋白分子量:蛋白67KD、α1-酸性糖蛋白40KD、脂蛋白则超过1000KD。

与药物分布相关的几个参数/特性:表观分布容积(Vd)、稳态表观分布容积(Vdss)、血浆蛋白结合率、组织蛋白结合率、Blood/Plasma比率、RBC/Plasma比率等。

2-4.png

代谢

人体(及动物体)针对外源性的异物(包括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)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“对抗”手段以将这些异物清除。清除的方式分为两种:一种是原形药直接“丢出国门”(排泄),另一种是将原形药“和平演变”(代谢)。

有公式:

CL (总) = CL (排泄) + CL (代谢) 

Dose = A (排泄) + A (代谢)

A (排泄) /Dose (静脉) = CL (排泄) / CL (总)

A (代谢) /Dose (静脉) = CL (代谢) / CL (总)

人(及哺乳动物)最主要的代谢器官为肝脏,而最主要的代谢酶系为CYP(即P450)。

代谢器官 代谢酶系
肝脏(Liver)

小肠(Small intestine)

     肺(Lung)

     皮肤(Skin)

     肾(Kidney)

Cytochrome P450 (CYP)

Flavin monooxygenase (FMO)

Monoamine oxidase (MAO)

UDP-glucronyltransferase (UGT)

Sulfotransferase (SULT)

N-acetyltransferase (NAT)

排泄

定义:药物从体内排出至体外的过程(排泄物可包括尿液、粪便、汗液、呼出的气体等)。

狭义的理解:原形药的排出过程;广义的理解:原形药和其代谢物的排出过程。大多数情况下特指原形药,但有时需具体情况具体理解。

排泄是药物(这里指原形药)消除的两种途径之一。而排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:肾排泄、胆汁排泄、肠道排泄;最终主要排出在粪便和尿液中。绝大部分情况下,药物及代谢物主要都排出在尿液和粪便中,物质平衡的直接研究对象也主要是这两种。

如何从DMPK考虑新药成药性

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讲述他是如何从DMPK考虑新药成药性:什么是成药性、什么是“理想”的DMPK特性以及药物结构/理化特征与DMPK的关联性。

什么是成药性

成药性的基本意义:除了药理活性之外的可以让一个“化合物” 成为一个“药物候选物”或“真正的药”的其它特性。这些特性包罗广泛。

一般地,从科学的角度讲:成药性应包括适宜的理化、DMPK、安全性和药效等属性。尽管活性不属于成药性范畴,但“活性”要转化为“药效”却是需要DMPK/理化特性来支持的。举例:活性非常强,但半衰期太短,成药性差;活性非常强,但体内生成强毒性代谢产物,成药性差。

特别地,从经济性的角度讲:研究开发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。举例:脂溶性太强,制剂开发就难,成本增加;存在“独特”代谢物,就需专门针对该代谢物进行毒理研究,成本增加;对CYP3A4的抑制强烈,就需在临床开发中专门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,成本增加;

从监管者的角度讲:科学问题解释的直接性、合理性和一致性。举例:设计中的前药如不能快速、彻底、专一地转化为目标活性物质,则对毒性的考虑会变得更复杂;DMPK数据无法解释毒理和药效;

其它方面:知识产权的合理性(举例:结构新颖性、是否突破现有专利)、临床用药便利性/顺应性(举例:半衰期太短,则服药频次高)。

什么是“理想”的DMPK特性

吸收(Absorption)及PK
  • 良好的渗透性(Fa>85%)及生物利用度(如:F>60)

  • 最小的“首过效应”(肝提取率<30%)

  • 避免过早吸收(胃中吸收)或过快达峰(Tmax过小)

  • 药时曲线平缓,避免突升突降

  • 较长的人体内半衰期(6-8h或更长)

  • 食物影响或性别差异小(临床给药方案的普适性)

  • 线性药动学(linear PK)

  • 个体间/个体内变异小

分布(Distribution)
  • 目标药效部位的适宜高度分布

  • 非目标药效部位的最小分布

  • 血细胞内外分布平衡(作用部位在血细胞除外)

  • 血浆蛋白结合率不要太高(如高于99%将导致测定可靠性下降,进而极大影响到其使用价值;也使得蛋白结合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大)

  • 适宜的Vdss(Vdss<0.1L/kg意味着药物分子无法有效分布至血管外)

代谢(Metabolism
  • 适宜的代谢稳定性(硬药/软药的概念)

  • 无反应性代谢产物(reactive metabolites)

  • 无药理活性代谢产物

  • 多途径代谢(I相和II相、多种CYP亚型)

  • 最小的多态性代谢酶(CYP2D6, 2C19)参与

  • 最小的代谢酶抑制和诱导效应

  • 动物与人代谢产物谱的一致性

  • 代谢产物种类有限、集中度高

排泄(Excretion)
  • 适宜的原形药排泄占比(胆汁、肠道排泄等),与另一消除途径代谢形成平衡

  • 最小的药物外排特性(非外排药物转运体底物)

  • 避免口服后短期内(如72小时内)大量的原形药在粪便中排出(意味着未吸收比例高和/或外排特性强)

  • 冷物质回收率高(mass balance,指非同位素标记的原形药及其代谢产物)

总体上,达到“可接受”的DMPK特性即为成功

药物结构/理化征与DMPK的关联性

成药性评价上两个重要的经验法则:

一、Lipinski’s Rule of 5(五倍率法则)

  1. 分子量<500(体积特征)

  2. 氢键供体<5(作用力特征)

  3. 氢键受体<10(作用力特征)

  4. LogP<5(脂溶性特征)

  5. 可旋转键≤10(刚性特征)

二、 Arup K. Ghose法则

  1. -0.4<LogP <5.6(脂溶性特征)

  2. 40<Molar Refra.<130 (体积特征)

  3. 160<分子量<480(体积特征)

  4. 20<分子量<70(体积特征)

小分子药物的DMPK和理化特征本质上都是由其分子结构决定的。因此,DMPK和理化特征通常都与某些结构参数具有明显的相关性,而DMPK和理化特征之间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关联性。


LogP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

(作者本人未发表的研究成果,欢迎转图)


结构和理化参数与药物蛋白结合特点和体内分布特征的关联性。

其他一些明显的关联性:分子量不高于800Da的小分子药物中,分子量越高、脂溶性越大的药物,通常越易被CYP酶所代谢、越易成为P-gp等外排转运体的底物、越难以通过肾脏排出至尿中

从“什么是药代动力学(DMPK)”到“如何从DMPK考虑新药成药性”,作者分享了许多想法与理解,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留言讨论,那么我们下期“新药研发过程中的DMPK研究”不见不散!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
  • 商务合作

    座  机:0731-88412366
    手  机:135 4857 8188(黄先生) 
                186 0781 9796(吴女士)
    邮  箱:bd@everpro-medical.com
  • 人才招聘

    座  机:0731-85154366
    传  真:0731-88416766  
    邮  箱:hr@everpro-medical.com
    地  址:长沙高新开发区嘉运路 299 号 
  • 关注我们


湖南恒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2017  EVERPRO  MEDICA  All Rights Reserved
湘ICP备2022018536号-1